第595章 古玩业现状_重生:我的80年代
笔趣阁 > 重生:我的80年代 > 第595章 古玩业现状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595章 古玩业现状

  第594章古玩业现状

  京城的古玩市场自来有个传统,古玩生意混合在日用旧货买卖之中。

  饶是以后闻名遐迩的潘家园,全名也称作“潘家园旧货市场。”

  是的,以后。

  这年头,潘家园市场还不存在。

  李建昆此刻站在东三环的一处立交桥底下,往左是潘家园,现在还是一片荒地,寥无人烟;往右叫沙板庄,同样杂草丛生,不过艳阳高照下,里面人头躜动,气氛喧嚣。

  小王杵在旁边,作为专业人士,向他科普起京城古玩的发展和市场变迁史。

  70年代前,京城还没有古玩这个概念。

  到70年代末,位于天坛隔壁的龙潭公园,率先形成规模不小的鸟市,其间除了卖鸟之外,也开始卖老鸟笼、老笼抓和老鸟杠等。

  一些清代和民国的精品鸟食罐,备受追捧。小王说一位老爷子告诉他,当时一只乾隆青花鸟食罐曾卖出过五十元的高价,买主是港城人。京城老百姓自此有了古玩的概念,并很含糊地认识到其具备一定价值。

  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,古玩生意从农村兴起。

  其中有一幕,李建昆和小王曾在地安门附近见识过:京郊等地的农民,用自行车驮上两只大筐,装着十里八乡收来的老瓷器,十辆八辆结队,半夜出发,往地安门、虎坊桥等文物商店送货。

  车队来得早,文物商店还没开门,门口排起长队。在队伍旁边,常能看见几个城里人,与农民搭讪、闲聊。这是京城玩古玩的先行者。

  当时文物商店收货,出价很低,一对“三百件”瓷瓶在几元至十几元不等,收购条件也十分苛刻,稍有伤残,就会拒收。门外的先行者则伺机过来谈价,将农民卖不出去的货截留下来。

  所谓的“追大筐”时代。

  属于京城古玩市场的“史前期”。

  其后越来越多人嗅到古玩的价值――多半人未必明白古玩的升值空间,只是清楚现在有价值,市场上不缺买主。于是,随着古玩的交易量攀升,京城逐渐形成几个古玩市场,它们掺杂在虫鸟旧货之中,有些与小食菜摊为邻。

  条件所迫是一个因素,同时也有种打掩护的意思。

  事实上多年以来,古玩的买与卖,始终处在一种非法与合法纠结不清的境况之中。

  所以常能看见摆摊卖古玩的人,在地上铺一块布,上面摆几样东西,一有风吹草动,将布的四角一抓,提起来便跑。

  这属于京城古玩的“开拓期”。

  而眼下,则进入了另一个阶段――发展期。

  近年由于古玩市场愈发火爆,管理介入明显,京城的古玩商突然来了一次“十字军东征”,几乎是集体向东,迁移到朝阳的沙板庄。

  正是当下李建昆眺望的地方。

  这片长满杂草的荒地,即以后京城古玩城的原址。

  这前后,距离沙板庄西北一箭之地的一片土坡上,也出现了一个市场,它就是以后潘家园市场的前身。

  据小王介绍,过来的不仅有本地古玩商,还有不少外地人。他们提着筐,背着麻袋,多半逢周日前来摆摊。这么多人参与,市场规模很快发展起来。

  两大市场遥相呼应,标志着京城古玩市场发展到一个全新阶段。同时,监管部门也从一味查抄,变成因势利导,基本承认了市场的合法性。

  “简而言之,古玩的黄金时代要来了!”

  王山河单手叉腰,另一只手指向沙板庄的方向,意气风发。

  “要来不是还没来么?相信我,乱世黄金盛世古董,只要天下太平,越往后古玩的价值会越高,正儿八经的精品你可别给卖了。”

  平心而论,李建昆现在一点也不想卖古玩,只想当收货郎。

  奈何山河说的开间铺子,方便淘货的话确实有些道理。

  “放心吧,你舍得我也舍不得呀。”

  “关键咱俩的标准只怕不一样。”

  “你啥标准?”

  “清朝以前的都不卖。”

  小王:“……”

  那干个粑粑!

  他就没有收过清朝以后的玩意。甚至清朝的都不多,除非是大家出品,或者宫里的物件。

  这个标准真需要好好唠唠,两人一边谈论,一边向沙板庄里面走去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19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19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